若在弟兄姊妹當中看見有個弟兄常常熱切的禱告敬拜主,經常研讀聖經,並且常常熱心到處傳揚福音甚至建立教會,並且熱心參與教會各樣的服事,常常為教會做各樣如十一奉獻、感恩奉獻、建堂奉獻,並且常接待他教會內的弟兄姊妹,並且看見身旁的人有困難就拿錢給他解決困難,各位弟兄姊妹或是教會是否會很高興當中有這弟兄,並且希望這樣的弟兄姊妹更多些呢?
同樣的樣式換不同的名稱就帶給人不同的感受,如果這活出來的樣式是法利賽人呢?會不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呢?然而當年的法利賽人就是活出這個樣子,放到今日的教會裡,可以說是敬虔中的敬虔,但活出這樣樣式的人卻被主耶穌說如粉飾的墳墓,卻又為何呢?
原 因就是因為他們心態不正確,因為他們心態就是想以做好這些事來換取神更疼愛喜悅他們,旁邊的人也稱讚他們敬虔,這樣的心態就是行律法稱義,也就是律法 主義,然而神愛他們並不是因為他們做好這些事才愛他們,而是一開始就愛他們,就像一位父親在孩子尚未出世前就已經先愛孩子一樣,直到孩子出世開始長 大,也仍然愛孩子,這不是因為孩子做了甚麼,而是因為孩子是父親的骨中骨,肉中肉,所以法利賽人這樣的心態已經是踐踏神愛他們的心,因為這心態是為 了滿足自己被肯定,被比較,驕傲自大的私慾,浪子回頭當中的大兒子就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 和朋友一同快樂。這樣的心態就是做這些事換取父親更愛他,也把自己拿來跟小兒子比較,要父親選擇愛那一個兒子。
所以主耶穌指出他們所 行的與心態就好像粉飾的墳墓,外表好看裡面卻很汙穢,就好像洗碗盤只洗外面不洗裡面,就好像站站天國門前把門關了,自己不進去,也不讓想進去的人進 去,為何主耶穌會這樣說呢?原因神不是只看心態,不是只看行為,而是要看心態與行為是否合一且合於神的心意,而且行出這些行為是本來就該行出來的,並 不是拿來換取神更喜悅,換取神更疼愛,也不是跟旁人比較,讓旁人承認讚美比較敬虔,更不是透過比較讓神來選擇要更愛誰‧所以主耶穌才會說行這些事內 心要有神的愛也就是有公義、憐憫、信實這樣的心去行這些事。
然而主耶穌並沒有否定法利賽人的教導,主耶穌怎麼跟門徒教導呢?那時,耶 穌對眾人和門徒講論, 說:「文士和法利賽人坐在摩西的位上,凡他們所吩咐你們的,你們都要謹守遵行;但不要效法他們的行為;因為他們能說,不能行。並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 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當中的的所吩咐與說是指聖經的講論、宣告、勉勵、勸告,而行為與行,是指只行出外在行為,內心卻不 相稱,這如同沒有去行一樣,所以文士與法利賽人的義是想要換取神更喜愛而行出妥拉中的教導,而門徒的義要勝過文士與法利賽人的義是不只行行出妥拉中 的教導,而心態是因為神的愛而去行,而且是本來就該行,心態與行為是合一並合神心意遵行神的道。
所以我們要好好省察自己在行許多事上心 態是為何,是否有神的愛在內心,去行這些本當行的事,而不是為了換取神更喜悅我們,換取神更愛我們,我們比旁人更好,所以浪子回頭父親是怎樣說的, 兩個都是父親的兒子,兩個父親都愛,父親也願大兒子能愛小兒子,小兒子也愛大兒子,彼此相愛,剛強扶持軟弱,願每個人能更貼近神的心,體會神的愛。
然而在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深思我們是否常常以偏概全,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就如同法利賽人,這個詞後來變成一個代名詞在弟兄姊妹當中流傳成為貶低人的名詞,要知道當時有很多法利賽人信主耶穌,保羅就是其中一個,今天我們可以讀到聖經, 有部份也要感謝法利賽人當中的約哈南本撒開,當年他拼命保存聖經與各樣猶太文獻,以及歷代受教會逼迫的猶太人用性命保護聖經〈當時有段時間教會要毀掉 猶太人的文獻,包含原文聖經,有這些人捨命保護,現在才能做聖經文獻的整理與追溯〉,今日我們才能有原文聖經可以研讀、翻譯,可以看,就如同當年教 會裡有人用約翰福音中的猶太人這詞,大舉逼迫猶太人,甚至變成民族屠殺,這樣以偏概全的思想,真的讓我們好好深思反省,並且勉勵自己不要再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