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8日 星期日

2013.07.27 PM2-3:30士林靈泉堂 希伯來原文聖經研經創世紀10講義與錄音檔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102461660/Wisdom%20of%20Torah%E5%A6%A5%E6%8B%89%E7%9A%84%E6%99%BA%E6%85%A7/%E5%B8%8C%E4%BC%AF%E4%BE%86%E5%8E%9F%E6%96%87%E8%81%96%E7%B6%93%E5%89%B5%E4%B8%96%E7%B4%8010.doc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102461660/Wisdom%20of%20Torah%E5%A6%A5%E6%8B%89%E7%9A%84%E6%99%BA%E6%85%A7/%E5%B8%8C%E4%BC%AF%E4%BE%86%E5%8E%9F%E6%96%87%E8%81%96%E7%B6%93%E5%89%B5%E4%B8%96%E7%B4%8010%E9%8C%84%E9%9F%B3.MP3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2013.07.20 PM2-3:30士林靈泉堂 希伯來原文聖經研經創世紀9講義與錄音檔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102461660/Wisdom%20of%20Torah%E5%A6%A5%E6%8B%89%E7%9A%84%E6%99%BA%E6%85%A7/%E5%B8%8C%E4%BC%AF%E4%BE%86%E5%8E%9F%E6%96%87%E8%81%96%E7%B6%93%E5%89%B5%E4%B8%96%E7%B4%809%E9%8C%84%E9%9F%B3.MP3

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102461660/Wisdom%20of%20Torah%E5%A6%A5%E6%8B%89%E7%9A%84%E6%99%BA%E6%85%A7/%E5%B8%8C%E4%BC%AF%E4%BE%86%E5%8E%9F%E6%96%87%E8%81%96%E7%B6%93%E5%89%B5%E4%B8%96%E7%B4%809.doc

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原文解經的重要性(一)士林靈泉堂蔡昇達傳道

蔡昇達傳道:
原本受到邀請要去青宣在宣教博覽會活動中的漢語聖經協會攤位作一些分享的,但是因為颱風的緣故,取消了行程。我想就在這邊來分享好了。


聖經的翻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許多沒有接觸過原文的人,可能沒有辦法理解或是感謝那些原文學者為了翻譯聖經而投注進去的腦力和時間。有些人會說:「學術不重要,直接從聖經領受比較好。」可是通常會說這種話的人,看的都不是原文聖經,而是經過神學家和原文學家翻譯過後的譯本,因此自然不存在「直接」從聖經領受這回事。如果學術不重要的觀念進入每個基督徒的心中,那麼就不會有神學家的出現,也就不會有聖經的翻譯,當然就不會有現今許多的聖經譯本。所以學術到底重不重要呢?
翻譯聖經時,學者們要熟悉的不只是聖經原文,而且還要對神學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並且明白他們的作品不可能是神學中立的。一個人的神學取向,一定會影響到他如何翻譯某些關鍵的經節。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中文聖經,或是其他語言的聖經譯本,本身就是一種神學著作。我這篇文章要表達的重點就是:信徒在研經時,不該把聖經譯本當成是聖經原文,以為譯本怎麼翻譯,原文就一定也是那樣,而要懂得參考不同的翻譯本,甚至有機會和時間的話,也應該要研究原文(不懂原文的人可以讀注重原文解經的解經書)。以下就會提供幾個理由。
第一,有些原文單字,本身的字義有許多個,譯者只能夠選擇一個字義翻出來,所以單一譯本的讀者就沒有機會去了解這個單字其他可能的含意。舉例來說,創世紀1:2:「… 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的靈」希伯來文是ruach elohim。其中ruah這個字,除了「靈」的意思以外,也有「風」或是「氣息」的意思。在創世紀3:8,同樣一個字,就被和合本翻譯成「涼風」。而在希伯來文中,如果有一個物件是被elohim這個字所修飾,那麼除了意思是「神的xxx」以外,也有可能只是在描述這個物件很強烈或是很厲害,而不是說這個物件是屬於神的。比如創世紀30:8: 「拉結說,我與我姐姐大大相爭、並且得勝.於是給他起名叫拿弗他利。」這裡的「大大相爭」,原文就是naphtulei elohim. 如果你翻譯成「神的相爭」,經文就會變得莫名其妙,所以很明顯,是指「大大相爭」的意思。因此,光是看創1:2這節經文,翻譯者若把ruach elohim翻譯成「強風」,也不能說是不可能。但是如果參考了經文的上下文,我們會發現,在創1中,出現了很多次的elohim,而每一次都是指神。按照這樣的敘事方式,1:2若不是指「神的靈」,就有誤導讀者之嫌,所以翻譯成「神的靈」還是沒有錯的。可是這也不是絕對的。
耶和華見證人使用的新世界譯本,翻譯創1:2就跟和合本不一樣。它把ruach elohim翻譯成「上帝發出的動力」。他們會這樣翻譯,是因為他們否認聖靈的位格。他們會說,ruach這個字的意思,不是「靈」,而是「動力」。然後他們又多加了原文沒有的「發出」。但是如果信徒去研究一下ruach的原文,就會知道雖然可以翻譯成「風」或是「氣息」,卻沒有「動力」的意思。這就可以否定新世界譯本在這一節的準確性。
第二,有時即使知道單字的含意,大多數的翻譯本也翻譯的差不多,但是我們還是需要了解當時文化背景的資訊,才能做出正確的解讀。舉一個例子,約伯記 7:12:「我對神說、我豈是洋海(yam)、豈是大魚(tannin)、你竟防守我呢。」奇怪?為什麼神會需要防守洋海或是大魚呢?我們會有這個疑問,是因為對古代近東文化的不了解。若我們參考解經書的話,可以發現,比較早期的解經家認為,這裡所說的洋海和大魚,應該指的是古代巴比倫神話中,掌管海洋的女神Tiamat。在巴比倫神話中,Marduk打敗了Tiamat,並且把Tiamat的屍體分成兩半,一半就變成了天,一半就變成了地。最近的解經家,不再抱持這樣的看法。因為當我們越加認識古代近東的文化,就發現,原來在古代迦南的烏加利(Ugaritic)文化中,烏加利語的yam 就是指一種海神的名字。而這個海神,在他們的傳說中,被至高神巴力所擊敗。而在有關巴力的神話中,也有出現Tannin(「大魚」)這個海怪。
所以,約伯記這一節所提到的洋海和大魚,是指著對抗神的力量。約伯所不明白的是,他明明就是一個義人,凡事順服上帝,為何神卻要對付他,好像對付兇猛惡毒的敵人那樣。
第三,有時候聖經翻譯者沒有按字面翻譯聖經的文字,而會因為某些理由,採用意譯的方式,可是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比較細膩的言下之意,就失落了。舉一個例子,撒母耳記上 25:22:「凡屬拿八的男丁、我若留一個到明日早晨、願神重重降罰與我。」經文中的「男丁」,雖然從中文看起來沒有什麼特別的,可是在原文中,按字面翻譯卻是「在牆上尿尿的人」。研究這個詞在聖經中出現的地方,可以看出這是一種粗俗和貶低的用語,可是這種有趣的弦外之音,卻是「男丁」這種翻譯呈現不出來的。
我寫這篇文章,目的不是要說那些不懂原文的人,就不能看懂聖經。不懂原文的信徒,光是閱讀聖經譯本,還是可以認識神,獲取真理。但是我希望信徒不要只停留在這裡,而可以更加進深。若是很渴慕聖經的話語,可以購買和參考不同的翻譯本,來獲取經文更豐富的內容。一個翻譯本所不能呈現的語意,可能可以藉由另外一個翻譯本表達出來。若要更嚴謹的話,就可以研究原文或是參考探討原文的解經書。就算這些都不願意做,也不要緊,但是至少要懂得尊重專業,不要覺得學術不重要,或是以為書讀的越多,越不容易相信神。當有原文學者糾正我們對於經文的錯誤理解,也應當懂得虛心領受,而不要隨意打發掉。
舉一個例子,比如最近興起的「五重職事」的用詞,就不合原文。以弗所書4:11:「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許多人看和合本這樣翻譯,就以為這是講五種職份,可是懂希臘文的人就曉得,從原文的文法來看,「牧師」和「教師」非常清楚的是指同一個職份,意即「教牧」(善於教導的牧人或是善於牧養的教師)。所以嚴格來說,這些應該稱呼為「四重職事」。[1] 盼望那些有在推動「五重職事」的牧長們,能夠尊重專業,並修正自己的用詞。

[1] 前面四個詞的前面都有冠詞,但是第五個詞卻沒有冠詞,這說明第五個詞是和第四個詞連結在一起的。
引用網誌:蔡昇達的神學天地

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第二章、還原福音的猶太本質 | 第二節、在神學及歷史上的教會與以色列 | 4. 歷史上的教會與以色列:現期

第貳章、還原福音的猶太本質

第二節、在神學及歷史上的教會與以色列

4. 歷史上的教會與以色列:現期

在未來,「所有以色列都會被拯救。」在塔納赫Tanakh)裡,也就是說,在希伯來思想裡,這個字「kol所有)」意思不是指由每個獨立個體構成的集體,而是由主要的部分、不可或缺的部分、相當重要的絕大多數所構成的。因此我相信當「所有以色列」被拯救,這不會是每個猶太人都信靠耶書亞,但猶太民族會是信仰的大多數並 / 或是信仰的體制。用摩西的隱喻,彌賽亞猶太人會是「頭而不是尾」。[13](請見附圖 2G。)

我相信彌賽亞猶太人在我們日子的再現是神拯救所有以色列過程中顯著的階段。假如附圖 2G 是終極目標,並且附圖 2E 顯示該處境如實存在直到最近,接著附圖 2D 不僅描繪了古代歷史舞台,而且相似於現在與不遠的將來,藉著附圖 2F 的呈現,顯出我們正開始恢復我們的往昔。在耶書亞裡的猶太信徒再度有可能識別自己同為猶太人和彌賽亞信徒(Messianic),並且是以社會上認可的方式表達這個身分。這在歷史上看來已經來臨,因為在最近三百年來的經濟與社交生活,西方政治自由大幅增長的現象,無疑表明神給人的愛。在此之前,極少數的人可不能指望藉著聲稱是雙方的一部分,在兩個大得多的社會實體中去引起根本性的改變。今日試圖在這離譜、不大可能的任務(不大可能是依世界的標準,但依神的標準則不是),受到多元化民主國家保護我們的自由。就政治自由增長方面,1718 年約翰·托蘭德在他的書《拿撒勒人 Nazarenus》[14] 中已經能建議「基督徒⋯來自猶太人中間」應當遵行妥拉。就經濟自由增長方面,十九世紀的英格蘭猶太基督徒運動能在阻礙較少的情況下進展。還有就社會自由增長方面,隨著在交通的進展,對我們是有可能的,今日,我們有膽期待彌賽亞猶太人會成功達到醫治教會與猶太人民之間分裂的目標。

這是彌賽亞猶太人與有同理心的外族基督徒的任務,承擔我們早先說過的 tikkun-ha'olam。就是這些人,因為他們共同信靠猶太人彌賽亞耶書亞,可以一起努力復原(undo)猶太人民與教會進入兩種看似分離的神的子民的狀況所造成的傷害。猶太人民必須更深地瞭解 ㄧ 自由地、欣然地,而不是藉著脅迫或是欺騙 ㄧ 由來已久猶太人竭力的目標將會實現,唯有當猶太人民逐漸瞭解並且信靠耶書亞,猶太人彌賽亞。教會必須更深地瞭解 ㄧ 自由地、欣然地,而不是藉著脅迫或是欺騙 ㄧ 目標將會被實現,唯有當任何公然或掩蓋形式的反閃主義或冷漠疏遠已經消失,公認與猶太人民親密團結一致。

這難道是遠大的目標嗎?我們活在激動人心的世紀,就如我們看見歷史席捲之勢朝向保羅的預言:所有以色列都會被拯救的滿足。當我們努力朝向實現那終點,我們被裝備以正確的理解以色列與教會之間的關係是不可或缺的。



原書註解:
  • [13] 申命記 28:13
  • [14] John Toland, Nazarenus, 1718; quoted in both David Rausch, Messianic Judaism: Its History, Theology and Polity (New York and Toronto: The Edwin Mellen Press, 1982), pp. 51-54 and Hugh Schonfield, The History of Jewish Christianity (London: Duckworth, 1936), pp. 205-208.
譯按:

第二章、還原福音的猶太本質 | 第二節、在神學及歷史上的教會與以色列 | 3. 橄欖樹神學

第貳章、還原福音的猶太本質

第二節、在神學及歷史上的教會與以色列

3. 橄欖樹神學

暫且離開栽培橄欖樹的悲慘歷史發展片段,進入兩種看似分離的神的子民的狀況 ㄧ 為了瞭解橄欖樹對神學的影響,讓我們查驗橄欖樹的延伸比喻。受栽培樹是唯一的,這意思是說,只有一個以色列,不是兩個。野橄欖樹枝(外族人)藉著信靠彌賽亞已經被接上,「藉著基督的血已經接近」[11],為了讓他們如今被引進以色列的共同體當中。但他們不是如此,卻像取代神學那樣,新以色列。絕非猶太人與外族信徒一起構成新以色列,因為剪除的樹枝也仍然可識別為以色列,即使他們沒有活在流經他們的樹汁液之中。因為神奇蹟般地保存他們,為了讓失去水分的分離樹枝如往昔一般,讓他們可以因著信被接回。因此未得救的猶太人(剪除的天然樹枝)、得救的猶太人(附在樹上的天然樹枝)與外族信徒(被接上的野樹枝),其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來持續參與在一個以色列之中;而此事實需要在以色列與教會任何的正確神學中被顧及。

在「橄欖樹」段落或聖經的任何地方並沒有一個字有分裂這個應許說,地上的給猶太人,天上的給教會。然而,神造了兩種應許。在有關個別救贖的應許方面,並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加拉太書三章二十八節)、之間沒有差別(羅馬書十章十二節)、沒有敵視的牆阻隔(以弗所書二章十四節到十九節)。在另一方面,有應許留給天然的以色列、猶太人民,並沒有直接分享給外族國家、團體與個別外族信徒 ㄧ 儘管值得注意到,也有某些外族國家的應許(作為一個例子,以賽亞書十九章二十四節到二十五節給予擔保,神會隨著以色列祝福埃及與亞述;為了讓身為這些國家部分的外族信徒經歷這些祝福)。

現今以色列共同體的處境是,從多國來的外族人認定猶太人彌賽亞,但以色列國中大多數還不是。假定加拿大、印度、奈及利亞、澳大利亞與其他不列顛共同體國家的市民認定伊莉莎白二世為他們的女王,但絕大多數的英格蘭人,連同不列顛政府,卻不是如此。在此境遇之下,這會被錯誤地說,大不列顛已不再是這個共同體的成員了,但事實上它仍然是其中平等的核心成員。這也將會被英格蘭不正確地同意,伊莉莎白不是女王。更確切地說,人們只能設法說服他們 ㄧ 絕大多數的英格蘭人與他們的政府機關一同 ㄧ 忠於伊莉莎白二世,事實上的女王。[12]



原書註解:
  • [11] 以弗所書 2:13
  • [12] 對於這個比喻我要感激 Daniel Juster, Growing To Maturity ([Gaithersburg, Maryland: Union of Messianic Jewish Congregations], 1982), pp. 25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