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原文解經的重要性(三)士林靈泉堂蔡昇達傳道

前陣子寫了兩篇關於原文解經的文章,強調原文在解釋聖經的重要性。但是這陣子因為看到一些錯誤使用原文的例子,於是就想要追加這一篇。我並不想要澆熄人對於學習原文的熱誠,但是我必須要說,若對原文沒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比如只學過一學期的課程),我不建議人在公共場合使用原文來教導其他人,尤其是當此種解經所得出的結論沒有獲得一般註釋書的共鳴,就要更加小心。不成熟的原文解經,有時候是比起完全不用原文來解經,破壞力更大,因為聽者在不懂原文的情況底下,無法分辨你所說的是否是正確的,只會因為你懂原文,而他不懂,而傾向信任你的解釋。
我想最常見的錯誤的原文解經,就是把幾個有類似意義的原文單字作出過於鮮明的區別。最氾濫的例子應該就是「愛」。希臘文表達「愛」的單字有好幾個。有人指出,復活後的耶穌問彼得是否愛祂(約21:15-17)用的是agapao這個字,可是彼得回答時所用的字,卻是另外一個字,phileo。於是有一些人拿這個差別來作文章,說耶穌問彼得是否能夠用無私的愛來愛祂,可是彼得自知沒辦法,所以只能說,他只能夠用一般的愛來愛祂。可是如果詳細查考這兩個希臘文單字出現的其他地方,會發現,這兩個單字的意義,並沒有很明顯的區別。[1]常常被誤解為「無私的愛」或是「聖愛」的agapeo,正是聖經說「底馬貪愛現今的世界」(提後4:10)所用的字。
另外一個類似的錯誤,就是logos和rhema的誤解。趙鏞基牧師所寫的《第四度空間》中引用艾倫賽得博士說:「logos是“上帝已說的話”,rhema則是“上帝正說的話"。」或許是受到趙牧師的影響,現今許多華人教會,就把logos當成是聖經,而rhema就是神現今會對信徒所說的話。意思就是說,信徒不能夠只有聖經,還要追求神直接的啟示。有些比較極端的教導,甚至會主張rhema的重要性高過logos。問題是,雖然logos和rhema的確有所區別,但並不是如同現今許多教會所宣稱的那樣。
Logos在希臘的哲學中的意義,指的是這個世界的「理」和「律」,是抽象的概念,但是卻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在約翰福音中,作者指出,這個logos,其實就是基督自己(1:1),所以把logos這個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成為神自己。可是logos還有另外一個常用到的意義,就是人所說的「話」。比如使徒行傳2:40:「彼得還用許多話(logos)作見證、勸勉他們說、你們當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 Logos的這個意義其實跟rhema就是類似的。換句話說,聖經所記載的話可以被稱為logos,也可以被稱為rhema。
趙鏞基牧師說:「羅馬書10章17節告訴我們,用來建立信心的材料,不僅是研讀上帝的話語而已:“信道是從聽道而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這節經文中的“道”不是logos,而是rhema。信心明確地來自rhema。」問題是這節經文中所出現的rhema,並不是被翻譯成「道」,而是「基督的話」中的「話」。這節經文所說的「信」(道),其來源並不是rhema,而是「聽」(道)。意思就是,要信之前,就要先聽到。而要聽,是聽誰?是聽基督所說的話。這節經文並不能用來說明人要建立信心一定需要神直接的啟示。相反的,則是很明確的指出,人的信仰需要建立在基督的話上面。而基督的話在哪裡記載呢?就是聖經的四福音中。所以結論還是回到傳統的理解:信仰是建立在聖經上面。
這不是說神今天不會對我們說話。神透過聖經對我們說話,也同樣會透過聖靈的光照和啟示對我們直接說話。但是我們並不需要把這個概念拿半調子的希臘文知識來包裝起來。無論是聖經的話,還是聖靈今天對我們說的話,都可以稱為logos,也可以稱為rhema。
另外一種常犯的錯誤,就是把一個單字拆開來理解。無論是哪種語言,都不允許把這種解釋方式當成是常態。有時候這個方式是可以解釋的通的,但是有時候卻不能這樣解釋。英文的butterfly,意思是「蝴蝶」。但是沒有人會認真的把這個字拆開,變成butter+fly,然後說這個字意思是「會飛的奶油」。希臘文也是一樣。有些人會把ekklesia(「教會」)這個字拆開來,變成ek+klesia,意思就是「召出」。台灣的聚會所,就落入這樣的錯誤中,所以自稱為「召會」,以為這個翻譯比起「教會」更加符合原文。事實上,ekklesia原本的意思是「集會」(尤其是討論公共事務的社區會議),是日常生活就會用到的詞,而不是專有名詞,只是被基督徒拿來特別指信徒的聚集而已,跟ek+klesia並沒有關連。
所以下次如果你聽到有人說:「聖經中的某某字,原文是xxx,然後xxx可以拆成兩個字,合起來意思就是ooo,所以這就是xxx的意思。」,你需要很謹慎的分辨是否這樣解釋是正確的。
最後一個我想要在這裡討論的錯誤,就是太過於注重原文的分析而忽略了其他重要的線索,比如歷史背景或是上下文。我舉一個今天我看到的例子。這篇文章說,方言的恩賜,已經於第一世紀晚期就消失了。理由是什麼呢?林前13:8提到方言終必停止。那麼是什麼時候停止呢?作者就把精神集中在「停止」這個字上面,提出許多希臘文文法的解釋,然後說原文的意思是說,方言會在目的達成的時候就停止。那麼什麼時候方言會達成目的呢?作者引用早期教父的話,來說方言在教父時代就已經停止了,所以證實方言已經沒有作用了。
這樣迂迴的論證,完全忽略了經文的上下文。第八節說,先知講道之能,方言,還有知識都會停止。如果方言在第一世紀就消失,那麼先知講道之能什麼時候會停止呢?知識呢?第十節又說:「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這有限的是指什麼呢?就是指上文提到的先知講道之能等等。「那完全的來到」是指什麼呢?就是主耶穌第二次再來。所以如果我們把林前13:8-12念一次,就可以曉得,方言終必停止的時間,就是主耶穌再來的時間。這個理解根本就不需要用到原文的知識。
總而言之,如果我們要學原文,就不要只學一點花拳繡腿,作半桶水,就滿足了。許多人可能知道如何運用一些工具來查詢原文,就以為可以開始用原文解經來教導別人了(參「一個不注重道只注重感覺的世代」)。這樣子不認真的態度,是不可取的。因此我鼓勵那些對原文有興趣的人,不要只停留在一些基本的概念,而要好好的花功夫去學習,免得自以為比別人懂得更多,可是事實上卻變成瞎子領瞎子,那就得不償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