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受到邀請要去青宣在宣教博覽會活動中的漢語聖經協會攤位作一些分享的,但是因為颱風的緣故,取消了行程。我想就在這邊來分享好了。
聖經的翻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許多沒有接觸過原文的人,可能沒有辦法理解或是感謝那些原文學者為了翻譯聖經而投注進去的腦力和時間。有些人會說:「學術不重要,直接從聖經領受比較好。」可是通常會說這種話的人,看的都不是原文聖經,而是經過神學家和原文學家翻譯過後的譯本,因此自然不存在「直接」從聖經領受這回事。如果學術不重要的觀念進入每個基督徒的心中,那麼就不會有神學家的出現,也就不會有聖經的翻譯,當然就不會有現今許多的聖經譯本。所以學術到底重不重要呢?
翻譯聖經時,學者們要熟悉的不只是聖經原文,而且還要對神學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並且明白他們的作品不可能是神學中立的。一個人的神學取向,一定會影響到他如何翻譯某些關鍵的經節。所以從某個角度來說,中文聖經,或是其他語言的聖經譯本,本身就是一種神學著作。我這篇文章要表達的重點就是:信徒在研經時,不該把聖經譯本當成是聖經原文,以為譯本怎麼翻譯,原文就一定也是那樣,而要懂得參考不同的翻譯本,甚至有機會和時間的話,也應該要研究原文(不懂原文的人可以讀注重原文解經的解經書)。以下就會提供幾個理由。
第一,有些原文單字,本身的字義有許多個,譯者只能夠選擇一個字義翻出來,所以單一譯本的讀者就沒有機會去了解這個單字其他可能的含意。舉例來說,創世紀1:2:「… 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的靈」希伯來文是ruach elohim。其中ruah這個字,除了「靈」的意思以外,也有「風」或是「氣息」的意思。在創世紀3:8,同樣一個字,就被和合本翻譯成「涼風」。而在希伯來文中,如果有一個物件是被elohim這個字所修飾,那麼除了意思是「神的xxx」以外,也有可能只是在描述這個物件很強烈或是很厲害,而不是說這個物件是屬於神的。比如創世紀30:8: 「拉結說,我與我姐姐大大相爭、並且得勝.於是給他起名叫拿弗他利。」這裡的「大大相爭」,原文就是naphtulei elohim. 如果你翻譯成「神的相爭」,經文就會變得莫名其妙,所以很明顯,是指「大大相爭」的意思。因此,光是看創1:2這節經文,翻譯者若把ruach elohim翻譯成「強風」,也不能說是不可能。但是如果參考了經文的上下文,我們會發現,在創1中,出現了很多次的elohim,而每一次都是指神。按照這樣的敘事方式,1:2若不是指「神的靈」,就有誤導讀者之嫌,所以翻譯成「神的靈」還是沒有錯的。可是這也不是絕對的。
耶和華見證人使用的新世界譯本,翻譯創1:2就跟和合本不一樣。它把ruach elohim翻譯成「上帝發出的動力」。他們會這樣翻譯,是因為他們否認聖靈的位格。他們會說,ruach這個字的意思,不是「靈」,而是「動力」。然後他們又多加了原文沒有的「發出」。但是如果信徒去研究一下ruach的原文,就會知道雖然可以翻譯成「風」或是「氣息」,卻沒有「動力」的意思。這就可以否定新世界譯本在這一節的準確性。
第二,有時即使知道單字的含意,大多數的翻譯本也翻譯的差不多,但是我們還是需要了解當時文化背景的資訊,才能做出正確的解讀。舉一個例子,約伯記 7:12:「我對神說、我豈是洋海(yam)、豈是大魚(tannin)、你竟防守我呢。」奇怪?為什麼神會需要防守洋海或是大魚呢?我們會有這個疑問,是因為對古代近東文化的不了解。若我們參考解經書的話,可以發現,比較早期的解經家認為,這裡所說的洋海和大魚,應該指的是古代巴比倫神話中,掌管海洋的女神Tiamat。在巴比倫神話中,Marduk打敗了Tiamat,並且把Tiamat的屍體分成兩半,一半就變成了天,一半就變成了地。最近的解經家,不再抱持這樣的看法。因為當我們越加認識古代近東的文化,就發現,原來在古代迦南的烏加利(Ugaritic)文化中,烏加利語的yam 就是指一種海神的名字。而這個海神,在他們的傳說中,被至高神巴力所擊敗。而在有關巴力的神話中,也有出現Tannin(「大魚」)這個海怪。
所以,約伯記這一節所提到的洋海和大魚,是指著對抗神的力量。約伯所不明白的是,他明明就是一個義人,凡事順服上帝,為何神卻要對付他,好像對付兇猛惡毒的敵人那樣。
第三,有時候聖經翻譯者沒有按字面翻譯聖經的文字,而會因為某些理由,採用意譯的方式,可是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比較細膩的言下之意,就失落了。舉一個例子,撒母耳記上 25:22:「凡屬拿八的男丁、我若留一個到明日早晨、願神重重降罰與我。」經文中的「男丁」,雖然從中文看起來沒有什麼特別的,可是在原文中,按字面翻譯卻是「在牆上尿尿的人」。研究這個詞在聖經中出現的地方,可以看出這是一種粗俗和貶低的用語,可是這種有趣的弦外之音,卻是「男丁」這種翻譯呈現不出來的。
我寫這篇文章,目的不是要說那些不懂原文的人,就不能看懂聖經。不懂原文的信徒,光是閱讀聖經譯本,還是可以認識神,獲取真理。但是我希望信徒不要只停留在這裡,而可以更加進深。若是很渴慕聖經的話語,可以購買和參考不同的翻譯本,來獲取經文更豐富的內容。一個翻譯本所不能呈現的語意,可能可以藉由另外一個翻譯本表達出來。若要更嚴謹的話,就可以研究原文或是參考探討原文的解經書。就算這些都不願意做,也不要緊,但是至少要懂得尊重專業,不要覺得學術不重要,或是以為書讀的越多,越不容易相信神。當有原文學者糾正我們對於經文的錯誤理解,也應當懂得虛心領受,而不要隨意打發掉。
舉一個例子,比如最近興起的「五重職事」的用詞,就不合原文。以弗所書4:11:「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許多人看和合本這樣翻譯,就以為這是講五種職份,可是懂希臘文的人就曉得,從原文的文法來看,「牧師」和「教師」非常清楚的是指同一個職份,意即「教牧」(善於教導的牧人或是善於牧養的教師)。所以嚴格來說,這些應該稱呼為「四重職事」。[1] 盼望那些有在推動「五重職事」的牧長們,能夠尊重專業,並修正自己的用詞。
[1] 前面四個詞的前面都有冠詞,但是第五個詞卻沒有冠詞,這說明第五個詞是和第四個詞連結在一起的。
引用網誌:蔡昇達的神學天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